最新新闻
大屏幕液晶屏门禁系统已经研发完成 | [2011.11.01] |
顺极光感闸机已经投入测试 | [2011.09.27] |
Linux获得真正3D桌面 | [2011.07.22] |
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全球交付能力 | [2011.07.22] |
外包软件项目管理要抓住关键 | [2011.07.22] |
微软发布win7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 | [2011.07.22] |
Android2.3发布五个月 仅有4%用户选择升级 | [2011.07.22] |
Gentoo发布Linux最新版 | [2011.07.22] |
前ARM中国经理:为何离开ARM加入MIPS | [2011.07.22] |
3G智能手机拼系统 | [2011.07.22] |
路畅发布安卓Android导航 | [2011.07.22] |
VS2010让开发者受益新功能深入解读 | [2011.07.22] |
VS2010正式发布 | [2011.07.22] |
Android、WM7和iPad将在2011年成为应用开发人员的宠儿 | [2011.07.22] |
小区门口装了门禁闸机 | [2011.07.12] |
WM7六大革命性升级 | [2011.04.05] |
顺极科技液压闸机投入研发 | [2010.10.30] |
广州市商业步行街网络化方案 | [2010.04.14] |
相关文档
从技术甚或学术角度来看,MIPS大概是最最干净和有效的RISC架构体系了(我在ARM的时候其实没认真研究过MIPS的架构细节,这一点是某位真正成功设计出大量产CPU,并对ARM和MIPS做过深入研究的朋友告诉我的,当我还在ARM时,他见我一次就抱怨一次)。全世界学习处理器架构设计的人,无不以MIPS作为学习和研究目标的。至今在处理器本身的许多技术路线上,也要领先ARM两年以上,比如多处理(多线程和多核)、64位等等。不过,在商业上,ARM架构比MIPS成功许多,以年化的收入来衡量的话,ARM收入比MIPS大约多4倍,以出货片数计的话,差距更大(大至约9-10倍)。
设计ARM的原始想法完全来自于上述MIPS研究小组后来发表的论文,两位优秀并敏感的英国工程师SophieWilson和SteveFurber看到论文后专门跑到美国去参观实习了一把,回去后说服当时他们的公司老板开始设计ARM1,这个ARM1从1983年10月份项目启动,1年半后流片成功。十几年磕磕碰碰走来,从ARM1一直做到现在的ARM12(现在江湖外号不叫ARM12换叫Cortex了),其中有几个系列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:ARM7、ARM9、ARM11和Cortex(至于时常有人问及的ARM8和ARM10,那是ARM不愿提及的痛了,嘿嘿)。
比较这两个公司的发展历程,其实可以发现,有我们中国人特别熟悉的一个逻辑影子在隐现:学院派和商业派。MIPS在很长时间里都摆脱不了学院派的做法,特别是当公司取得了一定的商业地位以后更加变得固步自封,缺少了商业上的远见和野心。ARM则完美地演绎了一出技术商业化的故事,从这里开始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段历史了(我自己就喋喋不休地讲了很多年,^_^),12位工程师从启动了ARM1的那家公司出来创业,并专门搬来了一位商业天才RobinSaxby,在英国这个上无产业链、下无消费市场的半导体偏远地区里,专心致志搞起了IP授权的业务模式,羽翼渐丰。每当大家谈起ARM和MIPS,第一反应总是“MIPS相对大、强、功耗大”而“ARM相对小、弱、功耗低”,这不就是活生生学院派和商业派的特征吗?
一直到2000年前后,这两个公司在业务规模上还是基本旗鼓相当滴;差距是在2002年开始逐渐拉大的(我就是在2002年进入的ARM,正好全程观察了这个过程)。如果那时已经入了行的朋友都知道,那段时间有过一段全球IT大萧条时期,电信和网络市场这个MIPS的地盘遭受了惨重的打击;而相反,手机则日渐成为普通消费品,市场表现风生水起。此消彼长,奠定了两者今日市场格局的雏形。
但是应该说,双方自此以后,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向对方地盘渗透的努力。ARM凭今日之力尚不能攻克MIPS坚守的网络市场,重要原因是网络芯片的技术含量实在是比较高,现在典型的芯片需要好几十G的总处理能力,MIPS在高端处理上面的技术优势和先入之利,ARM暂时无法在实质上超越。而在消费电子一块,讲究成本、多样化、软件生态系统,ARM在几十家芯片客户的拉动下,哗啦啦累积起了无数的软件资源。虽然你从ARM公司手上从来拿不到任何真正有用的资源,可是ARM的工作人员总是可以告诉你说“去市场上找吧,应该有你想要的东西”。真正关键的是,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几个重要的手机平台,比如Symbian、WindowsMobile,排他性地只支持ARM架构,使得ARM在移动领域里面要风得风、要雨得雨,一时风光无限。
